我在兒童之家成長的故事 DSE女生拍片悼亡父【有片】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4/04 00:00

最後更新: 2017/04/04 13:10

分享:

分享:

入住兒童之家的孩子,他們各有自己的故事。中六女生梁英毅曾有爸爸的愛錫,但一個10號風球的晚上,父親心臟病發失救,遺下她與有家暴紀錄的母親,最終要踏上入住兒童之家的路。英毅獲導演黃修平發掘,指導她將自己的故事拍攝成紀錄片,希望藉此消除社會上對住兒童之家孩的誤解。

英毅在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(UNICEF)「聆聽・一分鐘」項目中拍下關於爸爸的短片《如果你還在》。她說;

拍這條片是因為當時真的很掛念他,很希望他可以回來;也希望人們珍惜自己屋企人,珍惜自己擁有的事物。


英毅憶記述在小學時,父親在一個10號風球的凌晨突然心臟病發,「報警後,因屋企附近的救護車全都出動了,要派遠一點的救護車來,爸爸就等不到就過身了。」

那天之後,英毅對她爸爸的離世感到內疚,而母親打她的情況更加嚴重。英毅形容母親是比較暴躁的人:

由細被媽媽打到大,細個可能是百厭,或考試考得差,甚麼原因都可以打,她自己心情不好都打。

她指最誇張的一次在初中,「不知道為甚麼得罪了她,她真的入廚房拿刀出來,我見到就躲在張櫈下面,佢劈落個櫈背,現在張櫈仍有個刀印。」

英毅(左)獲導演王修平(右)選中,拍紀錄片寫下她在兒童之家成長的故事。(UNICEF提供圖片)

英毅自小學開始已有社工跟進,到中二那年,有一次班主任見她身上有傷,了解情況後當晚立即安排了英毅入醫院,再入住兒童之家,一直住到18歲。她說:

剛剛入去時好唔鐘意,那時只是我爸爸離開一年左右,覺得我已經失去爸爸,現在想返屋企都無得返,去到一個無人認識的地方,又無人幫我,覺得好無助。

她說有一段時間思想很負面,身邊的朋友跟家人關係都不差,令她更慨嘆:

點解大家都係人,大家都出世係呢個世界上面,點解我就要經歷咁多苦難?

但英毅說,如今回想,入住兒童之家的那段時間,其實也是反叛期,星期六、日放假回家兩日都會與媽媽嗌交。

那時媽媽好嬲我,我又好嬲我媽媽,如果無兒童之家,她應該劈死了我,家舍是個緩衝。

【延伸閱讀】無家孩子的人球般成長歲月:不希望再有第二個我

英毅因已18歲,現已離開住了四年的兒童之家,回到家裡住。她坦言,媽媽其實也錫她,有時是不懂如何表達,因為母女都是比較硬頸的人,容易發生衝突,如今媽媽有時都會煲湯給她飲。

英毅指,社會上對住家舍(兒童之家)有誤解,兒童之家收容的小朋友比較多,很多都不是兒童本身出現問題,而是家庭出現問題令他們要入住。

人們會覺得入面肯定有好多衰人,成日打交、偷嘢。但可能是過度活躍,又可能是沒有爸爸媽媽,或是沒有人有能力照顧他先要入住。

英毅現正值備戰及應考文憑試,她希望大學入讀Creative Media (創意媒體),把她見到的社會問題拍片拍出來,引起大家關注。

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(UNICEF)「聆聽・一分鐘」短片項目已是自2014年起開始,去年的主題為「給爸媽的話」,讓社會能聆聽到弱勢及被邊緣化的青少年的心聲。

英毅的作品被創作顧問及評判黃修平導演「睇中」,與另外兩位青年創作紀錄片《明天我》。紀錄片以「片中片」形式,三位青年在由黃修平指導下拍攝自己的困局;黃修平亦會紀錄他們的創作歷程,以及與三名青年及其身邊的親友深入訪談,描述香港青年常見的成長障礙,以至化們如何面對當下的挑戰。

【其他熱話】28歲瑞信私人銀行家的日與夜

【其他熱話】退休警任男大妗 禮儀習俗口才樣樣得【有片】

【其他熱話】窮遊關西 機場膠囊旅館每小時港幣64元

撰文 : 袁楚楚 香港經濟日報 記者